民营经济大省浙江近年来全面启动“个转企”工作,工商、税务部门相继推出权证无成本变更、税费无负担过渡等配套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拓展民营经济生存和发展空间。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个转企”过程中,受制于税务政策和税务知识普及局限等问题,还存在转型效果不明显,空转、拆分、回流现象普遍,潜藏税收风险等问题。各界呼吁进一步完善税务政策顶层设计的合理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促使中央帮扶小微、鼓励创业的政策能真正落到实处。
“千家万户”难成“千军万马”,“个转企”现状喜忧参半
浙江个私民营经济发达,个体工商户达257万户,占到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70%以上,从业人员近600万人,已成为繁荣地方经济、解决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为响应中央鼓励全民创业创新、帮扶小微企业做大做强的号召,浙江省从2013年起,启动了全力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拓展民营经济生存和发展空间的“个转企”行动计划,并计划到2015年实现个转企8万家。
杭州市国税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杭州目前共有纳税人49万户,其中个体户20多万户。自推行“个转企”以来,到2014年11月底,杭州已有1.58余万户个体户转变为企业,不少企业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红利。
因为“个转企”在帮助个体工商户们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品牌知名度、拓展发展空间等方面的突出作用,不少个体工商户对企业身份转换表现积极。杭州拱墅吉峰贸易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电线电缆的原材料—改性塑料粒子。总经理沈大慧介绍说,以前个体户时只能做零售生意,一年也就三四百万元的营业额。“参加电缆生产企业原料招投标,因为是个体户,根本不看技术好不好,直接连招投标资质都不给。”沈大慧说,转成企业身份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企业发展迅速,2014年销售收入可达3000万,2015年预计可以突破1个亿。
“我们很早就实现"个转企"了,这是业务量不断扩大的结果,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杭州佰鑫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倪国甫说,过去企业主要和个人或个体工商户打交道,现在自己的业务对象都是大型的汽车修理厂,一单至少抵得上以前的几十上百笔生意。
但记者在采访时也发现,这项意在壮大“中间阶层”的“个转企”政策,要实现变“千家万户”为“千军万马”的目标,还存在诸多困难。即使跨越了企业身份这道门槛,在面对税收标准提高、管理成本上升、员工福利保障增加等变化时,成本增加问题已成为制约“个转企”经营户发展的最大障碍。此外,由于经营户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对一些税收风险管理意识十分欠缺,导致目前“个转企”经营户空转、拆分、回流现象屡见不鲜。
杭州徽亭广告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汪丽英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个体户时,一个月销售三四万元,缴纳定额税1000多元;2014年转成企业,前10个月销售额104万元,缴纳各种税费4万多元,每个月平均4000多元,还要请会计,再加上员工的社保支出等,成本大幅提高,导致利润转和没转前一个样。
浙江各种专业批发市场较多,市场经营户是工商税务部门“个转企”服务的主要对象。但由于社会纳税意识不高,市场经营户发现转为企业后,经常会碰到进货时上家没有发票、要发票就加点,卖货时下家不要发票、希望打点折的现象,如果按照公司的核算要求,这样一来一去根本没法做生意,以致一些经营户“个转企”后再拆分,形成企业和个体户并存的“回流”现象。
强化系统性、普惠性、差异性,政策扶持期盼继续发力
2014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推出了包括税收政策、清理费用、简政放权、缓解融资成本等一系列措施,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特别在税收方面,支持力度不断加码,年内已3次给小微企业颁布减税新政。杭州市国税局数据显示,仅2014年前三季度,增值税起征点优惠政策共惠及全市20.6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减免税款4.13亿元。有2.49万户盈利的小微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减免额达到9756万元,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得到明显降低。
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小微企业热切期盼决策层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完善,在执行上进一步“强落实”。
一是扶持的系统性需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针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散见于各种文件中,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法律制度体系,削弱了政策执行的整体效果。在政策执行时效上也不够合理。有经营户提出,目前国家和省级层面对小微企业的很多扶持政策只到2015年,短短两三年,对“个转企”做大做强远远不够。杭州市江干区国税局副局长汤农等建议政府从缓解融资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加强企业负责人经营管理、技术等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形成一整套支持个转企业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体现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一步增强工商户转企的发展信心。
二是政策的普惠性需要进一步完善。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均规定了能享受和不能享受政策的临界点。如在年应缴税所得额10万元以下的可以减半增收,而哪怕超过10万1分钱,也必须全部按照20%的比例全额纳税;又比如在增值税和营业税3万元起征点之上的,必须全额纳税。这都造成临界点之上和之下小微企业间的“极度不公”现象,建议改设可减免基数,仅对超过部分实施全额纳税,确保政策暖阳惠及所有小微企业,以增加企业做大做强动力。
三是政策的地区差异性要进一步体现。在鞋业市场从事女鞋批发销售的吴春林说,按照杭州2013年度的全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即便是一个只有4人的微型企业,每月的工资开支也要1.5万元,加上房租和其他成本,一个月的营业收入如果不到3万元企业根本无法存活。对杭州、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企业运营成本较高的地区,3万元的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显得过低。他建议中央应根据地域不同,允许各地税务部门自行调整起征点额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放水养鱼”。
“扶上马、送一程、强筋骨”,念好扶持“三字经”
杭州市国税局局长沈华说,针对经营户在“个转企”过程及后续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国税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扶上马、送一程、强筋骨”,确保企业向着良性轨道发展。
一是“扶上马”,引入中介机构提供免费对接。为减少经营户办理“个转企”手续的麻烦,同时也能让经营户了解转为企业后的财税操作要求与流程,尽快进入企业角色,杭州市国税局引入一批税务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免费为经营户提供转型全程服务和税收筹划。杭州新纪元会计事务所会计师李燕萍说,事务所免费为经营户代办工商税务证照办理、发票领用与开具、纳税辅导等一条龙服务,企业得了实惠,中介机构也通过自身服务拓展了潜在客户,实现了双方的共赢。
二是“送一程”,组织税收志愿者进行援助建账。杭州市国税局办公室秘书邹卫刚说,市国税局专门成立了一个由涉税中介、企业财务和税务骨干组成的税务援助志愿者组织,义务为一些没有建账能力的转企升级经营户提供一对一的建账援助,减轻经营户负担,引导其规范财务核算,避免因不了解、不掌握税收政策而造成非主观故意偷漏税的税务风险。
淳安果美水果量贩店是一家夫妻店,2012年时只有一间15平方米的店面,年营业收入55.6万元,去年“个转企”后根本无能力自行建账,也无实力聘请会计。国税部门安排税收志愿者帮助其无偿建账、规范财务,解决了企业发展后顾之忧,当年营业收入就攀升到200万元,增加了两名雇工,店面扩大到了3间,企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从2012年以来,全市税务志愿者已累计为近百户经营户提供近300个月的援助建账服务,为企业节省建账费用约15万元。
三是“强筋骨”,通过大数据跟踪实现精准服务。建立个转企信息平台,实现税务、工商、银行系统的数据共享,通过大数据分析定向跟踪和选取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借助乡镇、街道、专业市场管理方等社会力量,推出网格化税收征管服务模式,共设立网格点356个,宣传税收政策、受理涉税诉求。曹洪明的汽车修理厂开在杭州乔司街道朝阳村,他说,专门招个人负责开票成本上不合算,还要添置电脑等设备,“现在只要准备好材料,去街道的办税服务点办理就行了,既方便又节省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