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7日,市委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邀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文建明作报告。报告会由市委副书记潘朝晖主持,市领导胡邦明、单向前出席报告会。荣联公司党员代表聆听了报告,与会人员表示,文建明的“事业重于山、人民大于天”、“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心”的事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公而忘私、执著奉献的精神,很值得我们每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学习。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扎根农村基层30年,先后在8个乡镇工作。在16年的乡镇长、党委书记岗位上,探索出了一套促进农村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的乡镇党委“3+2”工作方法。长期以来,他扎根农村基层,公而忘私,无私奉献,尤其是在身患癌症、多次手术的情况下,他以坚强的意志投入工作,创造了事业与生命的双重奇迹,成为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的全国典型,被誉为党的好干部、营山的焦裕禄。 文建明结合工作实际,汇报了自己在乡镇党委工作中的探索历程,以及践行乡镇党委“3+2”工作法的体会。他说,要坚持分类式推进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乡镇党委高效运行;要坚持绩效式管理干部,在推行定岗、定员、定酬的“三定”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要坚持全员式教育引导,最大限度地增强社会凝聚力;要坚持寻访式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要坚持便捷式服务群众,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倡导全民创业,营造发展氛围;致力于改善发展“硬”环境;免费提供各类技能培训、市场价格参考信息等“软”环境;扶持创业典型,推动百姓创业。 文建明表示,乡镇工作靠的是责任、讲的是态度,责任心强才会迎难而上,尽心尽力就能推进工作;服务群众靠的是干部、讲的是机制,机制健全才会激励干部,干部真心就能惠及群众;推动发展靠的是百姓、讲的是效果,读懂百姓才会找准路子,尊重百姓就能加快发展;化解矛盾靠的是组织、讲的是方法,无所畏惧才会正视问题,方法对路就能凝心聚力。 文建明现任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1963年3月生,1981年7月参加工作,扎根基层30年,先后在8个乡镇工作,担任乡镇长、党委书记16年。他尽职尽责、扎实苦干,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攻坚克难、发展富民,探索总结出一整套有利于农村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被作为“城南经验”广泛推广。他公而忘私、一心扑在工作上,积劳成疾,身患癌症,做过19次手术,依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创造了生命与工作的双重奇迹,被广大党员、群众亲切称为“营山的焦裕禄”。 老百姓心中的丰碑 ——记四川省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 溪河侧畔,大山腹地。在营山县老百姓的心目中,有一个共产党员的名字,妇孺皆知,有口皆碑。 他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人。在身患癌症的日子里,还一次次向当地老百姓承诺办实事、办好事,又一件件、一桩桩地将这些事情办实、办好。 他是一位拼命实干的拓荒牛。1981年6月参加工作,在乡镇岗位上一干就是30个年头,捋清了“团团乱麻”,创新了许多执政经验,攻坚破难,顽强不屈,挺立在改革潮头。 他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是一位勇于奉献的优秀乡镇党委书记,是一个不会打牌、不会下棋、不会唱歌跳舞的时代落伍者,却熟谙乡镇工作套路,装满百姓疾苦,谋划群众致富门路,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时代强音。 “作为乡镇干部,不仅要有爱民的情怀,更要有为民的方法” 文建明坚持把工作当作事业来看待,把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主动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致力探索构建乡镇科学化运行新机制,做到了“行政管理便民化、党务政务阳光化、干部管理人性化、群众工作亲情化、财务管理电算化、文明教育常态化、督查督办制度化、农村党建创新化”,受到了中、省主流媒体的密切关注。 创新干部管理机制。他大力创新干部管理机制,鼓励事业单位人员到村、社区任职,动员有特长、有技术的事业人员搞点示范,创办经济实体,引导农民致富。按照兼职、兼责、兼薪的原则,推行村、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村“三职”干部兼任群团干部和村(居)民小组长。全镇干部由70多人精简到33人,村(居)干部由88人减少到38人,全镇财务会计、出纳由40多人减少到5人。对全部工作人员实行放活管理和集中管理两种模式,对放活管理干部只发国家规定的补助工资,其余部分放活干部去兴办实体创收,对集中管理干部统一分到城市、农村、财税“三线”上去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合作。放活管理的40多名事业干部,创办、协办了经济实体近30个。在文建明的鼓励下,事业干部杨易在走马村承包荒山80多亩,发展起以黄花梨等为主的果品业,当年收入近10多万元。如今,杨易申请了“易发”牌商标,种植规模达300余亩,年创收60多万元。为此,杨易经常感激地说:“多亏文书记那一招,要不然现在还窝在机关里混日子。” 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对全镇干部推行“选人用人公推制、日常管理定补制、目标考核积分制、业务工作常抓制、中心工作分组制、应急工作全员制、重点工作集中制”等管理模式,轮岗和年度换岗严格实行公推公选,干部日常出勤、应急等管理实行“签票”、“销票”、“考绩簿”制度,对持票人员定期、定额、定项发放补助,对持“考绩簿”的镇村(居)社(组)工作人员,在解决处理问题和深入群众等方面,当天由知情对象和群众考核评分、签章;在目标考核上实行天天跟踪式督办、考核评分、季度兑现奖金。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激发了主动性。镇党政办主任兰春书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是一天的活拖着两天干,现在是两天的活抢着一天干。” 创新文明教育机制。镇、村(社区)创办了“文明教育学校”16所,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每月开展一次党日活动、半年一次剖析检查、年底培训评议;对干部进行“爱民教育”,每月开展一次开门纳谏、半年一次民主“评议”、年底一次述职述廉活动;对群众进行“十好教育”,每月开展一次社(组)日活动、半年一次群众评议、年底一次“十好家庭”评选表彰。通过“文明教育学校”集中教育、广播电视游播宣传等,党员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近年来,全镇涌现出了向社会捐赠近30万元、到全县53个乡镇义务巡诊的保真村残疾村医、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批示的党员侯方杰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创新集中办公机制。设立镇、村(居)务集中办事大厅,统一规范镇、村(居)干部办事流程和收费标准,每逢一、四、七日逢场天上午9:00—11:00为集中办事日,届时三名村(居)干部和镇级各办事部门派员轮流到政务、村(居)务集中办事大厅为群众实行“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行“电算化统管”机制,设立会计核算中心、统管结算中心,全镇只设6名财会人员。推行党(政)务、村(居)务公开,建立民事代办中心1个、村(社区)民事代办点(站)15个。“过去村组干部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有一笔钱,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摞账,干部挪用、多头支款、违纪审批、白条入帐等现象非常普遍,群众怨气很大。”保真村党支书侯润民讲起过去村级财务管理不停地摇头。“现在村里的开支必须符合规定,要通过报帐员签字、村委会主任审核、村支书审批、再到镇上审核的几道关口,村里开支大幅减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如今,侯润民谈起政务统管就点头。 创新阳光操作机制。全面实行镇务村务公开,采取设立公示榜、广播定时播放,电视循环游播等形式,对镇、村重大决策落实、党员干部管理、经济发展成果、财务收支状况、工作开展进度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一定期公示公开;对群众反映出的疑点问题,镇村干部自觉接受质询,欢迎随时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同时,为彻底消除村级财务中的“口袋账”、“荷包账”,他大力推行“村财镇管”,哪笔开支说不清原由就报不了账,白条子领不到钱,彻底把“口袋账”、“荷包账”变成了明白账。在镇政府大门两边墙上的公示栏格外醒目,水费收取、粮食直补、独生子女家庭优抚金、民政资金发放等,俱细到村、组和人头。给了群众明白,还了干部清白。“城南经验”在全省得到了普遍推广。 “遇到困难矛盾不推不躲,见到群众疾苦主动关心,才是基层干部的本色” 城南镇地处城乡结合部,旧城改造、工业集中区建设、征地拆迁安置等问题和矛盾突出。而税费改革后,乡镇干部虽从收钱催粮中解脱出来了,但却当起了“甩手掌柜”,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些具体问题不想办,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无人办。经过调查研究,文建明提出,推行以“群众说事,干部问事,民主议事,承诺办事,定期评事,全程公开和‘第一时间’工作法”为主要内容的“六制一法”服务新模式,建立“下访寻问题”解决制度、民情调研制度,对寻出的问题,实行专人限期解决。不少乡镇干部说:“现在的问题多得躲都躲不赢,你还要去寻,纯粹是无事找事!”但他始终认为,“遇到困难矛盾不推不躲,才是基层干部的本色。”在推行过程中,镇村(社区)干部每月用两天以上的时间,带上《寻问题解决表》,深入所联系的村社,挨家挨户了解群众的问题和建议,能够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分类梳理后,建立整改台账,跟踪督办。设立“服务110”热线,将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职责、联系电话等全部公开,做到“群众电话一打,干部服务到家”。全镇上下形成了“群众张嘴,干部跑腿”,找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的良好氛围,啃下了积累多年的“硬骨头”后,群众反映的问题越来越少,近几年全镇无一起群访、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文建明长期患病,家庭并不宽裕,但他30年来如一日,把当地的“穷亲戚”认了一茬又一茬,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上万元,甚至把上级兑现的各种奖励也拿出来解决百姓疾苦。有一次,文建明被市委授予“全市优秀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回到镇上后,就拿出奖金1000元帮助该镇走马村特困户李仲春。原来,李仲春患有严重的智力障碍,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其妻子又体弱多病,大儿子考上重庆大学后却没钱读书。关键时刻,文建明帮助了他,随后,又发动镇干部慷慨解囊,李仲春的大儿子终于圆了大学梦。为了使李仲春家有长期的经济来源,他又从别人手里赊来3只黑山羊、1头DLY母猪和80只小鸡,鼓励他家发展养殖业,并承诺收到效益后再还本。担心他家技术不过关,他又多次带专业技术人员到李家,手把手地传授养殖技术。几年来,文建明先后捐出3万多元,帮扶了60多名失地农民、下岗失业工人实现了再就业,资助3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帮扶近10名困难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文建明正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病,他不顾医护人员再三劝阻,火速赶回镇上,奔赴现场抗震抢险。就在不久前,他荣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并得到1万元的奖励,但是,他却决定拿出所有的奖金来帮助困难群众。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群众纷纷称他为“爱民书记”,常将自家产的鸡蛋、新鲜蔬菜、瓜果等悄悄放在文建明的办公室门口,说“一定要让文书记尝尝鲜,补补身子”。 “农民要致富,就必须有一个致富的载体,有一套好的机制,更重要的是引导农民闯市场” 城南镇地处城郊结合部,既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又面临突出的现实问题,老百姓思富、盼富愿望还十分强烈。如何采取创造性的举措推进镇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这一直是困绕该镇党委、政府最大的问题。文建明带领一班人,根据独特区域环境和各村各户千差万别的经济状况,制定富民兴镇新思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的政策宣传、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优化环境、维护稳定和保障权益上来,坚持“两个尊重”、“三个不搞”(尊重实际、尊重群众意愿;不搞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不搞群众不愿干的事、不搞无致富骨干项目的“空壳村”),实现党员干部由“行政命令”向“市场引导”、由“促农增产”向“助农增收”、由“催耕催种”向“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自主种植、自主经营、自觉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变。在农村重点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把产业培育定位在发展葱子、蒜苗的“佐料产业”上,大力发展“餐桌经济”、“绿色蔬菜”等特色经济。在城镇社区着力招商引资,指导发展工商企业。在他的带动下,该镇先后建起“支部+市场”、“支部+协会”和“支部+基地”20多个,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业主60位,新办个体私营企业430个,投资总额达8700万元,初步建成了“农资供销一条街、饮食服务一条街、建材加工一条街、农机钢材一条街”,形成了以“发展种养大户1000户,培育个体私营业主2000个,建立经果菜园3000亩,输出技能人才4000名”为支撑的百姓经济框架。特别是走马村、先锋村、保真村大力发展餐桌经济,栽植蔬菜600多亩,每亩年收入突破6000元。 “人生旅途如同赶车一样,只是早班车和晚班车的区别,我最多就是先走一步。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把老百姓的事办好” 看到城南镇日新月异的变化,文建明追求不止。正当他壮志满怀,不断描绘蓝图、构思发展的时候,自己却累倒了。 2005年10月9日,他在县上参加会议,开到中途,他头晕无力,腹胀腹痛,脚和小腿都浮肿了,实在坚持不住,他才强撑着到医院去检查,被确诊为晚期肝硬化并发肾功能衰竭。文建明的病情引起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上级组织和同事的劝说下,他才不得不到大医院接受治疗。文建明心系百姓,得到了群众一种别样的信任,在镇干部大会上,一项项庄重的承诺印在纸上,他恳切地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决心和大家一起办好老百姓关心的新农村建设、村道公路建设等实事……”。他在跟病魔赛跑,他要用有限的生命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 为筹集修路资金,他带头捐资1000元,带动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捐款近220万元。同时,他还四方奔走,多处“化缘”,努力向上争取到了450万元的建设资金。老百姓终于被他的言行所感动,90.5%的群众同意了“一事一议”方案。2008年1月27日,惠及1.1万人,总长14.7公里的环形村道水泥路终于开工了。如今,宽敞明亮的水泥路犹如一条白色漂亮的绸带,飘洒在青山绿野之间,将全镇6个村庄拴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为全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路飙升到4680余元。 党给一个岗位,给党一个放心。2003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感动中华优秀报告文学杰出主人公奖”、“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南充市优秀爱民书记、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等近50项荣誉称号。今年47岁的文建明看上去形容枯槁,十分憔悴。但是,病中的他却依然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一个奉献不止的共产党人,生命永远绚丽,生命之歌永远高亢! 用爱和信念创造两重奇迹 ——记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方法” 现年47岁的文建明中等身材、面庞白净,看上去像一位乡村教师。然而,在营山县,他有一个响亮的绰号——“治乱书记”,说的是他连续治理了好几个“乱乡烂镇”。 2003年3月,文建明被调到城郊的城南镇任党委书记。这个镇是营山有名的“城烂镇”:镇村财务混乱、班子软弱涣散、干群关系紧张……他上任第一天,讨债的、上访的、反映问题的人便挤破了门。 将城南镇的“底细”摸清楚后,文建明结合自己多年的“治乱”经验,决心“对症下药”、大胆改革。 第一招,向财务混乱“开刀”,实行村财镇(代)管、钱账分离。彻底清查账务后,镇上成立结算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推行镇村财务电算化管理,财务直接核算到镇级单位、村组和农户,每笔收支均通过公开栏、广播和有线电视公布。 他还在镇上设立了税费直收大厅,农村“一事一议”资金和农业生产服务性费用实行直收。被很多干部认为是“天方夜谭”的事发生了:主动来缴费的群众竟然排起了长队。但文建明说“这很正常”:老百姓缴的是明白钱,看的是明白账,咋会不愿意呢! 第二招,向“人浮于事”开刀,实行“分线运作、绩效考核、定岗定责、兼职兼薪”制度。镇上只设21个集中管理岗位,原有70多名干部全部“起立”,公开报名,竞争上岗。随后,将村组干部由原来的192人精简到34人,工作效率和人员活力明显提高。 此外,针对原来城南镇上访多、干部疲于应付的问题,文建明在全镇推行以“主动下访、源头治理”为核心的“干部下访寻问题解决”新机制。一些干部急了:“矛盾来了躲都躲不及,你还要去寻问题,岂不是自找麻烦?” 文建明却说:“与其在被动等待群众上访,不如直面矛盾,主动下访听民声、化民怨。问题解决一个就少一个,否则,日积月累,小事也会拖大、拖炸。”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的新机制,使很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第一个月,全镇寻了78个问题,如今,每月寻回的问题只有10多个,基本做到了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 “农村最大的矛盾是‘穷’,群众最需要的是‘百姓经济’” “穷则乱,富则安。”文建明深知,只有帮助老百姓发展致富,才能真正斩断矛盾丛生的根源。 城南镇虽地处城郊,但是,过去群众生活并不宽裕。一个重要原因是干部长期热衷搞“马路经济”“政绩工程”。镇里流传着顺口溜:“张书记栽树李书记挖,王书记来了重规划。” “再也不能折腾老百姓了!”几经思考,文建明提出一个新概念:“百姓经济”。含义有三:其一,这种发展必须是老百姓盼望;其二,老百姓是发展的主体;其三,政府主要提供有效服务。 他带领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经过反复走访调研,把农村产业培育定位在发展小葱、蒜苗等“佐料产业”和商品蔬菜上。学农出身的文建明着手从传授技术抓起,举办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投石问路。 原以为一个村民小组来2个人,一期就可以培训百把人。没想到,培训班开班后,第一天只来了十几个,到第二天就只剩下四五个。一了解才知道,群众以为文建明搞的又是“老套路”。 面对群众的不领情,文建明开始抓点示范,亲自上门做走马村村民李兴支的工作,动员他拿出一亩地种起了小葱、蒜苗。到年底,李兴支一算账,喜上眉梢,净收入8000多元,是传统种植效益的10多倍。 这一招真灵。第二年,附近的村民纷纷跟着干了起来。如今,全镇常年种植小葱、蒜苗等佐料和商品蔬菜5000多亩,占领了营山的大部分市场。 文丰村、云雾村等6个村原来不通公路,村民不仅出行不便,蔬菜、水果、粮食、肥料等运输全靠肩挑背扛。2007年,国家对新建乡村道路的补助政策出台。文建明马上深入村组动员群众修路,并带头捐款1000元。 经过近1年的打拼,一条宽4.5米、长14.7公里的水泥路宛如一条玉带环绕在山间,2万多村民告别行路难。如今,公路沿线涌现出了50多个营销大户,一栋栋农民新居拔地而起。2009年,城南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80元,是2002年的近3倍。 “我要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老百姓” 2005年夏天,文建明下乡调研时突然腹中剧痛,无法走路,被几个村民扶回家。当年10月,他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不得不住院治疗。一夜之间,妻子的头发白了许多。 出院那天,镇党委门口聚满了人,得到消息的群众早已静静等候。曾被他帮扶过的老人李松荣,抖着手慢慢掀起他的衣衫:身体浮肿,体重已由65公斤降到45公斤。 老人心如刀绞:“如果老天允许,就用我的老命去换文书记的命吧,他多活几年,就能为百姓多做些事。”那一刻,文建明热泪长流,不为自己的病,为的是老百姓的情。此后,除了必需的治疗,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 谈及自己的病情,文建明总是一脸轻松:“患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掉民心。在有生之年,多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好事,这是对我生命最好的延续!”其实,还有一件让他害怕的事,就是怕来不及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多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镇干部唐三说:“2006年一个寒夜,刚做完手术、虚弱不堪的文书记把我喊到办公室,他口述、我打字记录下他近8000字的心血之作《创新运行机制提高执政能力——城南镇乡镇机制改革小结》。他分明是在与死神赛跑!” “为了他的身体尽早恢复,我不止10次下跪,求他休息,可他听不进去。”文建明的妻子钟玉珍说,“他把工作看得比命还重要,总说‘是组织的关怀和群众的信任,给了我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不竭的精神动力,我除了更加努力地工作无以回报’。” 被确诊患上肝癌后,文建明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然而,他至今仍骄傲、顽强地同病魔对峙着。“按医学常规,他这样的病人一般最多能活半年。”文建明的主治医生陈兴智认为是个奇迹,“除了积极治疗之外,他坚强豁达的精神和为党、为民的强大精神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一种智慧敢为天下先,有一种责任发展重如山,有一种情怀百姓大于天,有一种信念病重志更坚。”城南镇镇长白秀华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对文建明的“认识”。 “三好”书记文建明 在四川省营山县,凡是与文建明一起工作过的农村基层干部,都称赞“他是一位把班子带得最好,率先垂范的好班长;是一位把发展抓得最紧,实干富民的好书记;是一位把百姓看得最重,一心为民的好公仆。” 每天早上9点,城南镇全体干部的签到册都会准时投进信箱,由文建明开箱检查,镇干部迟到的几乎没有了;每月的1-5号,镇干部们雷打不动进村入户下访寻问题,群众反映的问题越来越少了;干部下村,不用手机报行踪,而用村上的座机给镇上“扯回销”,这些“让干部多受累、让群众少吃苦”的工作套路,使基层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变得可亲、可信、可靠了。 城南镇的保真、光荣等6个村,以前只有一条土坯路,坑坑洼洼,晴通雨阻,红艳艳的柑子、绿茵茵的蔬菜经常运不出去,都烂在了地里头。文建明下决心带领群众修好这条路。那段时间,他拖着带病的身体,天天往村上跑,了解老百姓对修路的真实想法。 2008年7月23日,天气异常闷热,文建明一大早就打电话告诉镇长白秀华,他下村去了。上午10点,白秀华突然接到保真村党支部书记的电话:“白镇长,你赶快来看看,文书记这回病得好吓人哦!”白秀华赶去时,只见文建明脸色苍白,全身浮肿,双腿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水泡。他捂着疼痛的肝区,带着一丝绝望,有气无力地说:“白镇长,我这病不知咋的,这回来得这么猛!”那一刻,在场的干部和群众都默默流下了眼泪…… 那以后,文建明仍然凭着极大的坚韧劲,骑着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拎着中药罐,跑遍了6个村的每家每户。他还真寻出了一条路子:修路的钱筹到了,施工的管理办法有了,经过半年的努力,一条长14.7公里、宽4.5米的村道水泥路就全面完工。通车那天,公路沿线的群众像过年一样放起了鞭炮,把6面鲜红的锦旗送到了镇上。 城南镇的变化一天一天大起来,老百姓的腰包也一天一天鼓起来,但文建明的身体却一天一天瘦下去。他的病成了城南老百姓共同的牵挂,而他也始终放不下群众的安危和冷暖。正如文建明经常所说:“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就会一直惦记着你;你为群众办一件好事,群众就会一辈子感激你。” 30年来,文建明一直在乡镇上班,他每天天不亮就打起电筒、骑着自行车去上班,妻儿老小经常一天、两天,甚至几天、十几天见不着他人影儿。 有一次,儿子在放学路上脚摔脱了臼,妻子钟玉珍那天也发着高烧,人都站不稳,给文建明打了好几次电话,都占线!钟玉珍在医院等到深夜十一点多,都不见他回来,想到人家夫妻恩恩爱爱,碰到稍大点的事,都有丈夫在前面顶着;而自己孤苦伶仃地带着孩子,连个帮手的人都没有,她越想越气!她安顿好孩子,打车来到他工作的镇上。寝室里没有人,办公室却灯火通明,透过玻璃窗,钟玉珍看到丈夫拿着一份材料,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突然,传出一阵剧烈的咳嗽,只见文建明一手捂住腹部,一手端起茶杯里的中药。喝过药之后,又继续工作。看到丈夫剪纸般瘦削的身影,妻子的气一下就消了一大半,鼻子一酸,眼泪止不住哗哗往下流。钟玉珍没有打扰他,转身悄悄走了。 2005年10月25日,文建明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那天,他笑着对妻子说:“放心吧,我的病我心里有数。镇上还有那么多工作等着我,这命长着呢!” 一周后,文建明转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手术过后,他疼痛难忍,几度昏迷。第四天,稍稍好转,他想下床走走,要妻子扶他到阳台上,妻子以为他想晒太阳,他却摸出手机给镇上领导打电话,问光荣村道路集资款还差多少,关心拆迁户集中建房修到几楼来了…… 文建明:“营山焦裕禄” 今年47岁的四川省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从1981年在南充农学院毕业起,先后在8个乡镇基层工作,其中任乡镇长、党委书记16年。2005年,他被确诊为肝癌,先后做了19次手术,仍然坚持工作在基层第一线。被群众称赞为“营山焦裕禄”。 组织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 文建明先后被组织委派到4个“问题乡镇”、“困难乡镇”担任“一把手”。每次都愉快服从安排,迎难而上,他说组织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 渌井镇是文建明去的第一个乡镇。当时,镇上债台高筑,仅外欠吃喝款就高达20多万元,干部职工心灰意冷,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针对这些状况,他从规范财务管理入手,强力推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半年时间就还清了欠账,理清了财务,使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 2001年4月,组织上又安排文建明到新店镇。 文建明一上任就去鲜鱼村。一听要去鲜鱼村,为他带路的两名镇干部借故遛了。刚到村口,就遭到100多村民围攻。文建明和颜悦色,反复诚恳地请大家说心里话、提意见。经过几个回合的对话,乡亲们渐渐围到他身边,摆起了“龙门阵”。十多天后,终于理清了村上的账务,退还了多收农民的钱,调整了村支部班子。在乡里的扶持下,村上当年就建成了养鱼示范片,养鱼产值达80多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鲜鱼村”。有了鲜鱼村的转变,文建明带领一班人在全镇开展作风整顿、依法清理欠款和场镇建设等工作,新店镇很快实现了由乱到治,一举甩掉了“落后帽子”。 2003年3月,一纸调令又把文建明派到了城南镇。城南镇是个城郊镇,但人们称它是“城烂镇”。那里财务混乱,每个干部手头都有一摞账单,镇上债务高达2000多万元;人浮于事,干部无所事事,经济发展缓慢,社会治安混乱,“打架斗殴天天有,群众上访像赶场”。 面对这个“烂摊子”,文建明想,不改变城南镇的面貌,就对不起群众,对不起组织!经过半个多月的调研,他找准了城南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胆地烧了“三把火”。 针对“财务混乱”,他推行村财镇管、钱账分离,给群众一个明白。一个月下来,糊涂了多年的村级财务一清二楚。 针对“人浮于事”,他打破干部铁交椅,实行绩效考核,营造干事创业环境。乡镇工作因事设岗,全体干部竞争上岗,落聘人员另找门路,村组干部兼职兼薪。 针对“歪风邪气”,他开展文明教育,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创办镇、村“文明教育学校”,半年一次群众评议,年底评选“十好文明户”。 对出群众满意的好“下联” 总结多年的基层工作,文建明有个经验之谈:干部服务群众,好比对“对联”,群众提出的问题是“上联”,干部的真情服务是“下联”。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是为群众服务的,群众是我们的亲人,群众给我们出了“上联”,我们就要千方百计地对出“下联”,对出好“下联”。只有对出好“下联”,才无愧于党组织,无愧于人民群众! 到城南镇后,为发展蔬菜产业,镇上举办了专门的技术培训班,还把培训班办到村社、院落。镇干部每人找一户结对子、搞示范,协调解决资金、肥料、技术、销售等问题。文建明还把自己的工资拿给走马村村民李兴支作本钱,帮助他家种起葱、蒜苗,一年下来,他家收入8000多元。第二年,又有200多户群众跟着种。 产业发展起来了,一些村运输农副产品又成了大难题。每到收获季节,蔬菜运不出去,只好拿来喂猪,挣不到钱的村民又心疼又伤心。怎么办?筹资修路!为了筹齐资金,他到成都、上海、深圳等地找乡友四处“化缘”。为了加快修路进度,他和班子成员轮流奋战在工地。半年后,贯通六个村、惠及两万多村民的环形水泥路全面建成。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镇种植蔬菜、经果林近万亩,建成农资供销、饮食服务、建材加工、农机钢材等5条商业街,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城郊特色经济示范带。200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080元,7年翻了两番。 生命之树,挺立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 7月的川东北,时而瓢泼大雨,时而酷热难耐。 7月14日,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启程赴重庆接受第18次肝癌手术。 出发那天,文建明谢绝了人们开车相送的好意。他与妻子钟玉珍一起,拎着满满几大袋中药、锅碗瓢盆、被褥衣物,搀扶着挤上大巴。 一如此前的每一次:提前向单位请假,时间一周,买好车票,托人找好旅馆。 此前的一次次手术,术后第二天,他给镇干部打电话询问工作进展。术后四五天,他闹着出院。术后一个星期,他骑着自行车,准时出现在镇党委办公楼,在那间位于二楼转角处的办公室,工作至深夜。 城南镇的干部群众,对这一幕再熟悉不过。5年来,面对肝癌的死亡威胁,文建明不仅在17次大手术中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在城南镇成功实施一系列“手术”,使这个曾经的“问题镇”政通人和,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是什么,使他承受肝癌晚期的巨大痛苦,艰苦求索,破解摆在中西部地区乡镇基层政权面前的发展与稳定难题,探索乡镇良性运转的科学机制? 1979年,16岁的文建明在志愿表上郑重地写下:农学专业。从那一天起,他的生命,就和农村、农民、农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灭火大队长” 只有落后的工作方法,没有落后的群众 文建明身高1米68,个头并不起眼,然而一件大红的上衣,让人一眼就能从人群中找到他。 大红,是文建明最喜欢的颜色。红色,代表激情,代表斗志。文建明说自己开会讲话,“篇篇都是‘战斗檄文’,让每个听到的人都能热血沸腾。” 在营山县,文建明有个很响亮的绰号:“灭火大队长”。说的是他一手治理好几个“烂乡烂镇”。 考验总是没完没了。2001年4月,一纸调令,又把文建明派到新店镇。 新店有多复杂?这么说吧,这里一年间换了4任镇党委书记,其中一位上任不到两个月,就找到县委组织部,闹着要走人。 文建明二话没说,拎个包包就去了。上任第一站,鲜鱼村。 鲜鱼村,群众大会开不起来,镇干部根本进不了村,见到小汽车来,村民就要泼大粪。 听说新来的书记要去鲜鱼村,镇干部纷纷开溜。 那天,文建明“单刀赴会”。 正午,山坡上到处站满了人,男人们手上攥着钉锤,女人扛着擀面杖,甚至一个面孔稚嫩的“细娃儿”手上也捏着一块鹅卵石。“爬开”“滚出去”,吆喝响成一片…… 文建明没有吓退。他沉住一口气,大声说道:“乡亲们,不要急,先听我说几句话。今天,我到这里来,就是来听大家意见的,请大家坐下来,跟我摆龙门阵,好不好?” 那天,村民和他交流一直到深夜。 “我们恨的不是负担重,恨的是账目不公开。”村民的坦诚让文建明当时就流了泪。哪有什么刁民?分明是基层干部自身出了问题,却把责任推在老百姓身上。 第二天一大早,他命令全体镇党委成员自带方便面到鲜鱼村开会。从那天开始,他天天在村里调查摸底,十多天过去,他作出决定:退钱、换人、查账。 把之前多收老百姓的钱全部退还后,鲜鱼村迎来了“海选”,村民认可的人当上了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对村上之前的账目进行彻底清查,并将结果公布于众。 鲜鱼村迅速面貌一新:老百姓不仅将此前的欠账全部缴纳,还建成了规模养鱼示范片,年产值高达80多万元,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鲜鱼村。 “只有落后的工作方法,没有落后的群众。”从那以后,文建明便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而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一路走来。三把火 村财镇管、集中办公、精简人员,“烧”掉多年痼疾 7月的走马村一片翠绿。绵延千亩的水果基地里,一株株优质黄金梨树早已挂上沉甸甸的果儿。不远处,花卉基地、苗圃基地、蔬菜基地相映成趣。 有“杨千万”之称的原城南镇干部杨易看见文建明来了,老远就迎上前去,向他汇报新办养殖场的发展情况。 “要不是被文建明精简掉,我怕是还在机关里混日子。”曾经牢骚满腹的杨易说,“改革硬是把我改对了。” 2003年,文建明来到城南镇,任党委书记。当时的城南镇,背了2000多万元的债务。 文建明早有耳闻,但他没想到,上任第二天,讨债的就来了30多拨。 文建明骑着自行车下村组、进社区,摸底调研。越是深入了解,心情就越沉重。 镇干部手头的白条一大把,借而不还的公款几十万元,村组干部人人手中都有一笔钱、一摞账,村级财务几乎全是包包账、坨坨账。 头一回开全镇干部大会,面前竟然冒出70多名村干部。一问,11个村竟有77名村干部、110多名社干部。 “城南镇非改革不可了!”大会上,文建明的声音振聋发聩。 他决心结合多年经验,探索一套乡镇高效运转的新机制。 怎么破题?文建明反复思考,反复求证。3个月后的干部会议上,他拿出精简干部和清理账务的改革方案。 “就不交账,看他有啥办法!”一些村干部想把水搅浑。 文建明搞突然袭击。 早上6点带人分组抵达各村,把账本、财务一并拎回镇上,当面核对,锁定账目。一个月下来,糊涂了多少年的村级财务全部理清。 财务通过电算化管理,核算到全镇各机关单位、村组和农户;镇、村收支每月向群众公示,实现村财镇管、钱账分离。 说不清缘由就报不了账,白条子再也领不到钱。一些人的意见很大。 几位村干部酒足饭饱后找到文建明,掏出200元发票要求签字报销。文建明几把扯得粉碎,从兜里掏出200元:“这顿饭我请!” 从此再没人敢跟文建明唱对台戏。 在镇政府的每一张发票上,都有密密麻麻的签名。包括经办人、分管领导、分管财贸领导、镇长、文建明在内,一5个。 2005年春运,城南镇派人到火车站值班。报账时,文建明不依:“10个人咋吃出了12包方便面?” 拖着个病身子,他居然跑去调查是哪个买的、在哪儿买的。 “不要和利益集团打私交!” “乡镇干部,骑自行车就很实在,不需要买车,也不需要羡慕哪一级有车。” 他有空就给镇干部打 “预防针”。 大家背地里议论他抠门,可心里都敞亮着:文书记管好了我们的每一分钱。 2009年底,城南镇村债务悉数化为“零”。 文建明还搞起了税费直收。刚提出时,镇干部以为他在讲天方夜谭。 过去起早摸黑,一天三催,年底也只能收到85%左右,还敢指望老百姓走几公里路主动来缴费? 文建明笑而不答。2003年,城南镇的广播、电视里开始滚动播报缴费“战斗檄文”。 奇迹再次发生! 设在镇办公楼一楼的税费直收大厅窗口前,群众排起了长队。短短10天时间,全镇就征缴税费110多万元,此后每年的缴费率都在98%以上。老百姓甚至自觉缴纳了2003年以前的欠款42万元。 “城南镇太神秘了!”2007年调入城南的镇长白秀华感叹。 “有啥神秘的!”文建明笑。缴的是明白钱,拿的是明白票,看的是明白账,方便又快当,老百姓咋不愿意! 2004年的一个大清早,一位老大娘流着眼泪找到文建明:孙女读大学转户口需要村镇盖章,漫山遍野找了几天,就是不见村干部的影儿。 老百姓办个事,要翻越社、村、镇 “三道坎”,还可能遭遇吃拿卡要,真难! 思前想后,文建明决定把全镇300多个公章都集中到镇上,一楼设立集中办事大厅,逢场天的上午9点到11点为全镇办事日。 原来几天甚至十几天都办不成的事,这下只要几分钟就能搞定。老百姓又惊又喜,向文建明竖起了大拇指。 2004年7月,文建明又向“人浮于事”开刀,将镇上的70多名干部全部重新“洗牌”,只设21个集中管理岗位,公开报名,竞争上岗。 这场改革中,共有21个事业干部和临聘人员落聘。 当精简人员的火烧向农村,有人发出威胁:敢下我,就到你文建明的锅头舀饭吃。 文建明大手一挥:“撤!” 很快,村社干部由原来的192人缩减到34人。 下就下了吧,他心里又不落忍。顶着白眼去跟人家谈心,帮分流人员找出路。一个月后,所有落聘干部都找到新岗位。 村财镇管、集中办公、精简人员,“三把火”烧掉多年痼疾。 有乡镇来学习,文建明透露“真经”:“打铁还得镫子硬。没有私心,改革就能顺利推行。” 在城南,文建明就是打铁的“硬镫子”:镇上实行督办制度,第一张督办单就是发给文建明的。那天他上班迟到5分钟,督办室却不敢发单子给他。文建明说:“怕啥,向我开炮!”当月,他的工资被扣掉50元。 这就是城南百姓渴盼了几十年的环行公路。2007年1月27日前,这还是一条杂草疯长的机耕路。 每到收获季节,莴苣运不出去,只好拿来喂猪。挣不到钱的农民又心疼又伤心。 2004年,云雾村村民蔡国忠发现,镇干部、村干部开始一茬一茬地往村民家走,修环行公路的事似乎又有了眉目。 他不知道,镇上新来的文书记正在掀起一场变“上访”为“下访”的“革命”。 刚到城南镇不久,文建明就发现一个怪现象:跑到镇上告状的多。最多的一天,文建明接待了10多拨上访群众。这样下去,干部还怎么搞工作。 骑车下村访了一圈后,文建明明白了:村民遇到问题,找村社干部解决不了,就找镇干部;镇干部“踢皮球”,问题越积越多。文建明皱起眉头:“与其在办公室等待上访,还不如去下访,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以“关口前移、主动下访、源头治理”为核心内容的下访寻问题解决机制创立—— 每月1至5日,镇村干部带上《寻问题解决表》进村入户,下水摸“鱼”。不能当场解决的,建整改台账。 每月6至10日,村(居)召开例会,解决台账所列问题。 每月11日,镇上开会啃“硬骨头”。不解决,不“销号”。 镇干部一下子都急了:人家躲都躲不赢,你还要去自找麻烦? “找到一个,解决一个,不就少了一个!”他铁了心。 2004年,文建明把城南镇的镇、村(社区)干部全部赶下了乡。 修环行路,便是“下访寻问题解决机制”的产物。 寻问题的结果显示:6个村村民强烈要求修路。由于种种原因,修路一事被迫搁浅,但文建明的心中始终不肯“销号”。他耐心等待着机会。 2007年,国家对新建乡村道路的补助政策出台。文建明兴奋不已,马上深入村社动员村民修路,并带头捐款1000元。 修建长达14.7公里的公路是件大事。咋整?文建明思前想后,最终把决定权交给老百姓。 修不修路、修什么样的路、怎样修路,村民说了算。政府只引导不包办,只服务不干预。 城南镇的税费直收窗口前又一次排起了长龙。通过“一事一议”,群众很快集资220万元。 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自始至终的群众参与,难题迎刃而解。 从动工到完工,文建明无数次用脚步、用自行车轮丈量这条“寻”出来的希望之路。他看见,公路沿线冒出50多个农副产品营销大户,一栋栋小楼拔地而起。 化育桥社区居民罗洪川,是文建明寻出的一名“问题”青年。 坐过两次牢的罗洪川,2006年4月出狱后,被母亲拒之门外。罗洪川绝望了:我要让那些瞧不起我的人不好过,让干部不得清静。 罗洪川第一次见到文建明时就被震住了。文建明一只手输着液,一只手高举输液瓶。离开时,罗洪川手里多了400元。第二天,穿着文建明买的新衣服,骑着文建明送的自行车,罗洪川高高兴兴当上了安全协管员。干了十来天,罗洪川觉得苦,招呼没打一声,甩手走人。 文建明找罗洪川谈心,走时,送了他一本《增广》。看到书里文建明写得密密麻麻的注释,罗洪川哭了:“像我这样的人,还有人肯这样关心啊!”这个年轻人从此改过自新。 6年从未停过的“寻问题”,使城南镇的问题越来越少,过去每月能寻出七八十个,现在只有三四个。寻出的上千个大大小小问题,90%以上都得到妥善解决。 “寻问题”还“寻”出一段佳话。 2007年正月初二,文建明走进残疾乡村医生侯方杰的家。 正是在文建明的热情鼓励下,2006年,66岁的老中医侯方杰多年夙愿得偿,光荣入党,并先后向组织交纳了22000元党费。侯方杰成为县里学习的榜样。 “别人学先进,先进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让侯方杰有些困惑。 “我来给你出个招,寻问题解决!”一语点醒侯方杰。 变临时坐诊为经常出诊。从此,泥泞的山路上多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从最偏远的乡镇开始,侯方杰遍访全县53个乡镇开展义诊,送药送医,为困难户解决了许多难题。百姓经济 百姓愿干的支持,不愿干的拉倒,绝不能折腾农民 1986年,刚到城守区农技站工作的文建明,按上级指示在当地推广种植桃树,结果亏了,农民一气之下砍了树。 这成了文建明心中永远的痛。砍了栽,栽了砍,再不能这么折腾农民了。 文建明提出发展“百姓经济”,尊重民意,百姓愿干的支持,不愿干的拉倒。 上面推广种植数万亩红辣椒,给了城南镇1000亩的任务,要求在走马村一带推广。 “红辣椒挣不挣钱?能不能种?”文建明带着问题来到走马村调研,熟悉市场的农民纷纷摇头。 “不种就不种,不怕哪个来考核。”文建明硬生生地给顶了回去。 那一年,种植红辣椒的其他乡镇都亏了。而靠发展葱、蒜、青辣椒等“佐料产业”,走马村农民从地里“刨”出两三万元。 还有一次,上级希望城南镇在前进村推广种植榆树。白送树苗,还付劳务费,看起来是桩惠农的好事。 文建明又拎着公文包下乡了。前进村农民担忧:榆树根系发达,又遮阳,种了它,恐怕就没法再种庄稼了。 那就不种,文建明又顶了回去。 发展“百姓经济”,还得根据各家各户的经济底子厚薄、劳动力多少、生产技术掌握程度等实际情况,自主发展。 在保真村推广“百姓经济”,文建明没少花力气。 他提着电喇叭开现场会,请来农技人员推广新品种蔬菜和水果,开班培训种植、养殖技术,组织大伙出外考察、学习。 手把手教蚕桑大户修桑枝。文建明3天用烂两把桑剪。村民们的心被文建明焐热了。 2004年,保真村贫困户莫茂林种蔬菜12亩,年收入达4万元;走马村村民李兴支带头改白菜为葱、蒜苗等调料作物,效益翻了十多倍。 邻近村社纷纷效仿。如今,城南镇瞄准 “餐桌经济”、“佐料经济”,常年种植葱、蒜苗等佐料和商品蔬菜5000多亩,占领了营山的大部分市场。 站在跑马村的坡地上,文建明望着远方,描绘起城南镇的未来蓝图:我希望建一个乡村休闲旅游生态镇、一个农民就业创业园、一个标准化服务社区…… 而文建明最盼望的是,有一天“百姓经济”能漫山遍野开花,每一户老百姓都有自己的经济支柱。生命 人这一辈子,要活得有尊严,活得实在,活得有精神 是哪个时候发现身体有问题的呢? 文建明眯起眼睛:好像是在渌井镇,曾经的肝炎疫区。文建明在渌井镇当过镇长。 2003年,查出早期肝硬化。他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2005年,下乡调研时肝病突然发作,从脚背到大腿都长满水泡。还是不肯安心养病,输完液针头一拔就走了。被老领导狠狠训了一顿后,文建明终于肯去南充治病了。复查了3次,都是原发性肝癌。 化验单撕碎了妻子的心,文建明却出奇的平静:“人生就像赶车,只是早班车和晚班车的区别,我最多就是先走一步。” 文建明患病的消息传出去,他曾帮扶过的老党员李松荣找上门来了。 2003年,文建明把准备流浪乞讨的李松荣从火车站送到医院,筹钱治好了折磨李松荣的皮肤病。在李松荣无钱输血时,又送来3000元,救了他的命。 看着文建明瘦得皮包骨的样子,李松荣泣不成声:“如果老天允许,我情愿用我的老命去换你的命,让你多活几年,多为老百姓做些好事啊!” 村民们惦着文书记的病,哭成一片。生平第一次,文建明当着外人流下眼泪。 不是为自身的病,而是为老百姓的情。 李松荣硬塞给文建明100元。第二天,文建明托人送了回来。李松荣恼了,口不择言:“你咋这么不近人情?我要去组织部告你!” 同样恼怒的还有碑垭口社区书记叶玉腾。他买了10斤蜂蜜去看文建明,坚决不肯收钱。后来文建明不仅托人把钱送了回来,还在全镇村(居)支部书记大会上点了他的名。 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近人情”的人,每领到一笔奖金都要入集体账。有时拿来慰问贫困党员、困难户,有时拿来请镇、村干部打打牙祭。 身体稍微好一点,文建明又来上班。他说自己离开工作,离开群众,离开党组织,就像是离开水的鱼儿。这个乐观、从来不服输的人,相信自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战略上藐视病情,战术上却高度重视。先后被两家大医院拒之门外,文建明没有气馁。中药、西药、还有自创的“五味健身汤”轮番上阵。有病就医,怕啥? 但有一件事,文建明真怕。他怕来不及给党和人民交出有价值的东西。 “我这套治理乡镇的手艺不能失传!”文建明告诉副镇长李忠辉。 寒冷的春夜,文建明将镇干部唐三喊回办公室:“我来讲,你来打字!” “乡镇政权组织的执政能力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本镇运行存在九大困惑……” “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目的,本镇大胆推行了一套乡镇运行新机制……” 唐三感到震惊。虚弱不堪的文建明出口成章,几乎没有一字多余。 他不知道,经过多年基层工作的摸爬滚打,文建明对这些东西早已烂熟于心。 也不知过了多久,文建明长吁一口气,面前是一份将近8000字的心血之作《创新运行机制 提高执政能力———城南镇乡镇机制改革小结》。 2006年,仅仅一年时间,城南镇就出台上百个规章制度。 城南镇的百姓晚上到镇党委、政府前的三星路上散步时,常常能看到镇党委二楼的那盏灯久久不熄。 “文书记还在加班!”人们知道,城南镇的“大脑”正在高速运转。 身患肝癌,5年间文建明的背熬驼了,视力模糊了,再也离不开老花镜。接替唐三的张兵也陪着他一起熬坏了双眼。 这哪里是在工作?这分明是与死神搏斗,与时间赛跑。 5年间,他屡次拒绝领导要将他调回城里的好意。因为他有一个心愿未了:治理“烂乡烂镇”,没有带出一个徒弟。 文建明开始有意识地给镇干部加担子。 多少个天还未明的早上,镇长白秀华接到文建明的电话,滔滔不绝安排工作。 副镇长李忠辉一年的双休日只有五六个,就这么几个双休日,还随时准备接文建明的电话。 有人偷偷关过手机,第二天一大早就被文建明拎到办公室。有人谎称下村,文建明非让人家用村上的电话给他的手机打过来。 如今的城南镇干部,兢兢业业地干,不计得失地干,一呼百应地干。他们说,文书记这么重的病,都这么拼,我们再不拼,说不过去。 “人这一辈子,要活得有尊严,活得实在,活得有精神。”文建明说。 一个不怕死的人,反而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5年前,儿子文钟报考了川北医学院,想学好本事医治爸爸的病。文钟说,爸爸不止一次地告诉他,这辈子最对不起的是妈妈。 结婚26年,文建明从没给妻子送过礼物,从没想起给妻子过个生,从没在照顾孩子上费过神。 妻子钟玉珍曾经怨过、吵过,如今真正理解了他。 每当看到家里那一摞鲜红的奖状,看到老百姓走在环行路上神采飞扬的样子,读到文建明资助的学生写来的感谢信,她心中的委屈、淌过的泪水,都化作对丈夫由衷的骄傲。 “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他的妻子!”钟玉珍说。 又一次坐在去重庆的大巴上,文建明想起小时候。 他记得,无论严寒酷暑,农业干部总是奔走于田间地头,送来技术和信息。 那些走在田坎上的身影,铭刻在少年文建明的脑海里。一颗种子在心底深埋:长大后,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根,深深地扎进土里;枝叶,郁郁葱葱地舒展。这样的人,生机勃勃,总是跟大地在一起,跟乡亲在一起,跟希望在一起。 长大了,他真成了这样的人,并且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还记得,1986年7月1日入党那天,在日记中写下的滚烫誓言:为您,我愿付出一切,包括火红的青春,包括宝贵的生命! 生命之树,挺立在希望的田野上! 找到一个,解决一个,问题不就少一个!下访寻问题解决机制,“寻”出发展与稳定 碧绿的田野旁,新修的水泥路像一条银丝带,串起沿线6个村、近万名群众的致富梦想。 17次癌症手术击不倒 忘我工作屡创奇迹 ---记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 晴天霹雳 “工作狂”查出癌症 “我知道他身体有病,一直叫他去医院看看,他哪听啊,总说工作忙。”妻子钟玉珍介绍,1995年,文建明就查出是乙肝携带者,“这哪是病嘛,全国几亿人都携带这个,”对于妻子的警告,文建明哪里听得进去,“工作忙嘛,乙肝病毒又不要命,你担心啥子!” 一次下乡的途中,文建明突然流鼻血不止,出血量大得吓人。几个基层干部赶紧护送他到县人民医院检查,因为是鼻腔血管破裂,他这才不得不丢下工作,住院手术治疗。出院后的当天,他家都没有回,就跑到单位去上班了。 2003年,文建明被查出患有早期肝硬化。他依旧每天忙忙碌碌,实在是痛得受不了了,就两手按住腹部,等那一阵子痛过后,又坚持上班。 文建明病重的消息,很快被县上一位领导知道,领导狠狠地批评了文建明:“莫得身体,你拿啥子干工作?” 这一回,文建明妥协了。丈夫要去南充治病了,钟玉珍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欢天喜地地将衣裳、棉絮、锅碗瓢盆,收拾了好几大口袋。 可检查结果,却让钟玉珍痛不欲生:丈夫得的是原发性肝癌。 拿着化验单,钟玉珍晕倒在医院过道里。医生一直说是肝硬化,咋是肝癌呢?双腿犹如灌满了沉重的铅,从检验室到病房几分钟的路程,钟玉珍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我躲躲闪闪,他看出了问题,输完液后直奔医生办公室,当看到肝癌的结果后,沉默了很久。第二天早晨起来,虽然没有说什么,我却发现他的枕巾,湿了一大片……” 17次手术 “就像细娃儿赶场” 2005年11月初,文建明的第一次手术,在成都进行。“吃过早饭,就进的手术室;下手术台,太阳都落坡了。”钟玉珍说,术后右腹肿大,原以为文建明会在病床上呆很久。第二天,他醒来就拔掉身上的管子,“我不缺氧,不要这些。”两人将他从病床上扶起来,文建明说要到阳台走走,没想到摸出手机,竟然在问镇上的“十好家庭”评选进程如何了,“那一刻,我真的愤怒了,你到底还要不要命!我不管你是什么乡镇党委书记,什么国家干部,我只知道你是孩子他爸,我的丈夫!”钟玉珍一把抢过丈夫的手机,病友们怔然,不知发生了什么。 手术后的第十天,文建明出院了,“医生喊我们,回去准备后事,说他这病没治头了。”钟玉珍一路哭着,乘火车回营山。 “我就不信要死了,你莫哭。”火车上,文建明安慰妻子。回家第二天,文建明背着妻子,骑上那辆老式28圈的淡绿色自行车,又上班了。城南镇镇长白秀华见了,连说几个“不可思议”:“人家癌症手术,医院要呆几个月,家里休养一年半载,他手术后一周多时间又回来,而且骑车来上班。”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4年来,文建明已经做了17次肝癌手术,“每次只请一周的病假,就像细娃儿(注:营山方言,就是“小孩子”)赶场一样。”文建明说他已经坦然面对死神的威胁,“我最多就是先走一步,只要活着一天,就要把群众的事情办好。” “浪子”怀疑 书记是不是装病哦 那时文建明已是营山县的知名人物,看到他经常骑着自行车进社区、下农村,好多人怀疑:他到底有没有病? 2006年4月,城南镇化育桥社区居民罗洪川出狱,他平日小偷小摸惯了,生活无着落。“试着去找文书记,看看他是不是别人说的那么好。” 一天中午,罗洪川来到镇书记办公室,踢了几脚门,旁边一名干部说,文书记在县医院输液,有什么事下午再来。“老子杀过人、坐过牢,今天见不到文建 明,就要杀人。”那名接待他的干部,拨通了文建明的电话:“小伙子,我也是判了死刑的人,有啥事我们见面再说。” 十分钟后,罗洪川看见一名中年男子从的士下来,右手扎着针管、左手举着输液瓶,“还装得像哦。”罗洪川根本就不相信,眼前这名男子患有重症,开门见山说要钱、吃不起饭。 办公室里,文建明安慰罗洪川:“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时,一名中年妇女冲了进来:“文建明,你究竟是要命,还是要工作?”罗洪川后来才知道,中年妇女就是文建明的妻子。“文书记是偷偷溜出医院的,来见我这个‘二进宫’的人啊!”文建明后来给罗洪川找工作、介绍媳妇,现在小孩已经两岁多了。罗洪川很感激:“是文书记给了我这一切,给了第二次生命。” 对抗病魔 忘我工作自制“五味汤” “看到同事,我就来劲,又可以研究工作了。”文建明毫不忌讳说自己就是“工作狂”,喜欢群众来找他办事。 不喝酒,不抽烟,不玩牌,平时连电视都很少看。文建明就是两件事:治病和工作。“病也不当成病,工作忙就忘了,这反而成了治病的良药。”对文建明来说,对他最大的处罚,就是让他回家休息,“不工作,好人都要耍出病来。”镇上建了一个服务110,群众有什么困难,打电话干部就得到场,身为镇党委书记的文建明从不关手机,随时接听群众的诉求。 说起抗癌,文建明又来劲了,“就像研究工作一下,我也喜欢研究自己的病,自己对药物的反应。”几年摸索中,文建明无师自通,研制了一服“补药”:人参、黄芪、大枣、当归、枸杞。“道理很简单,这都是中药中的补药,就综合在一起,剂量大小再摸索。”开始将这5味补药切细,和鸭蛋蒸,发现因时间用火不一致,简直难以下咽;后来,将5味药一起熬,药水再煮鸭蛋,效果居然出奇地好。每天早上,钟玉珍天刚亮就起来熬药煮蛋,“天天吃稀饭,喝补药,身体看起来就像常人一样。” 骑辆自行车,车兜里放个药罐,走到哪儿,都可以喝上两口——作为全省道德模范,文建明作为报告团成员之一,在川内巡回做了十回演讲,钟玉珍就跟在一起,“住宾馆都要偷偷摸摸熬药。”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营山县城南镇村医侯方杰,曾多次为文建明号脉拿药,他也曾研究过这名奇特的癌症病人:不把癌症当回事,天天忘我地工作,奇迹就发生了。 “土板眼”加高科技根治“机关病” “就像我经常研究如何对付癌症一样,我也经常研究治理‘机关病’的办法”,采访中,文建明多次津津乐道他的土板眼儿,却能有效整治机关人员的懒和散。“这方法在哪都管用,就是看敢不敢逗硬!” 自制“戒赌牌”全乡干部远离牌桌 这一块小小的木牌,20厘米高,正面画有一个警钟,警钟两边各画一只眼睛,眼泪汪汪。警钟面一男一女正围绕一个“赌”字打架。木牌背面印有《戒赌歌谣》全文,共8句,128字,律诗形式,对仗押韵。营山县铁顶乡部分干部至今还保存着这块小木牌。 文建明刚到铁顶乡任职不久,发********************,通过明察暗访,他掌******************************。一天晚上,文建明悄悄起床,将几个打麻将的干部当场抓获,集中到小会议室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 给每人发放《戒赌歌谣》,这是文建明自己编写的,要求参赌人员像小学生那样,整夜高声诵读,不能打瞌睡。第二天中午,几个参赌人员昏昏欲睡,连连告饶。文建明立即召开全乡戒赌大会,会上,那几名参赌乡干部先作检讨,每名乡干部领到一块特制的“戒赌牌”,此后,全乡干部远离牌桌,一心一意推动全乡各项工作。 邮箱“打卡机”签到簿准时塞进去 城南镇政府大院里,有一个很大的绿色邮箱,文建明说它有特别的用处:里面没有一封书信,却是一页页签到簿。签到簿咋会放在邮箱里呢?“机关考勤很考手艺,咋个科学合理呢?” 买不起指纹机,莫法用指纹考勤;曾用过打卡考勤,代为打卡的现象时有发生……用了几种很“潮”的新办法,文建明发现效果都不理想。反复实验后,文建明又启用最原始的办法,像当初那样签名报到。签到簿就放在党政办,每天9点前,每名工作人员必须亲自到场签名。没几天,党政办主任又来诉苦:“文书记,有的来晚了,也要求补签,都是同事,又拉不下情面!”咋个解决这一新问题呢?文建明抬头看见了底楼窗户上的邮箱,反正也没用,每天9点钟,准时将签到簿塞进邮箱,“钥匙在文书记那里,莫法补签了。” 邮箱每个月开一次,统计出每名工作人员的出勤率。签名处监控,避免找人代签。“这种原始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土办法,根治了长期以来乡镇考勤的诸多问题,”文建明介绍,为体现人性化管理,每天上午预留了半个小时的时间,8点半上班,9点签到都算数。中间临时有事外出,必须到党政办写明外出事项,以备查验。 手机GPS监控上班时不敢坐茶楼 城南镇二楼文建明的办公室里,电视上显示底楼“村务集中办公大厅”的每个角落,甚至在墙角的烟头都清晰可见。村干部如何为老百姓办事,一举一动,全在镇党委书记文建明眼皮底下。“我主要是监控他们到岗情况,看他们对老百姓的态度,更重要的有一种威慑感,让他们认真对待老百姓的每一件大事小事。”文建明介绍,当初一些村干部得知他在二楼监控,跑上楼来和他理论,“这也太侵犯我们的隐私了,一举一动都没自由!这个违不违法哦?” 文建明搬出自己的土道理:“上班时间,就没得自己的个人隐私,何来侵犯?难道还想在工作时间,办公地点耍流氓不成!”村干部悻悻而去,找不出反驳的理由,只有规规矩矩上班。 去向牌上写的下乡,实际上可能在哪家茶楼喝茶了。文建明又是如何监控乡干部的“外出”行为呢?“去向牌上,莫炼副镇长写的是到保真村,我这儿可以查看他的行踪”,电脑上,莫炼的手机号显示他正朝保真村方向移动,“这是移动和电信推出的新技术,用GPS定位乡干部的行踪,”也有乡干部强烈抗议,“我只是备查这些人下乡是不是真实,配合他们在村上用座机打电话,填写下乡调研表。这是新技术下的土办法,管用。没人敢在上班时间坐茶楼。”此文摘自芜湖财税网:www.whcaiwu.com |
|